“需求反芻”、“跳出外包看外包”、“信息化的總體藍圖”……大連理工大學網絡與信息化中心高級工程師郭曉明曾提出一系列生動、鮮活又精準、易于理解的概念,借此,信息化工作的重點、難點與關鍵點也深深嵌入了我們的腦海,融入了我們的日常思考。那么如何在日常工作中保持思考與創(chuàng)新?如何將信息化工作經驗轉化為形象的表述進行傳播、傳承與傳遞?又如何在挑戰(zhàn)降臨時頂住壓力、突出重圍?郭曉明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主動落位還是被動落后?
信息化從業(yè)者工作比較繁雜,不一而足,具體的工作內容主要取決于三個方面:第一,信息化部門在學校的布局、定位和個人的崗位職責;第二,國家及教育行業(yè)信息化發(fā)展要求及學校的信息化整體環(huán)境;第三,個人在學校信息化工作中的層級與自身關于信息化工作的思考和落位。
其中的“思考和落位”尤為關鍵。在部門中,每個人都隸屬于不同的級別和崗位,都需要根據自己的定位,思考應主動展開、牽頭發(fā)起哪些工作,而非被外界推著走,滿足于完成別人指定的任務。如果所有人都沒有主動思考、主動落位的意識,只是等著別人對自己發(fā)號施令,被動應對甩到自己面前的問題,那么工作效率會降低,工作的創(chuàng)新性也會逐漸缺失,在一次次手忙腳亂的應付中,學校的信息化工作也會慢慢落后于其他高校。
因缺乏必要的評價和對比,信息化工作常常被誤認為只是錦上添花,不用信息化手段也不影響學校運轉與師生正常生活,而且一次、兩次的“沒有”可能也不會有特別明顯的影響,但當我們放眼未來,會發(fā)現信息化工作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一直在扎實積累、前進的人一定會遠超始終安于現狀的人。
所以,如果被“沒有也行”這種想法禁錮住,錯失每一個進步提升的機會,那么在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下,學校的信息化水平必然會慢慢滯后于時代與具體發(fā)展要求,之后即使有新目標、新想法,也會因為技術的積累不足而難以實現。
因此,高校信息化人員必須避免安于現狀、避免固步自封,在做好手頭工作的同時,還要想辦法謀劃未來,與時俱進,思考下一步往哪走、為什么走和如何走。
信息化部門和人員既是奠基者,也是掌舵者和領航者。雖然我們更多是圍繞夯實學校的信息化底座、做好系統(tǒng)的維護、保障網絡與信息安全等開展工作,但與此同時,也不應該忘記自己還應當是掌舵者、領航者,有責任推動整體信息化工作的創(chuàng)新與進步,消解信息化過程中的“難”,讓各參與方感受到信息化工作的“易”,吸引更多人參與信息化工作,成為信息化主力軍。
腳踏實地,也要仰望星空
當我們想要主動求新、求變后,就要思考哪個方向的新和哪個維度的變,依舊拿船航行在海面上做比喻,信息化部門作為領航者,就要學會通過望遠鏡去觀察頭頂的星空,尤其是通過觀察繁星的位置去確定正確的航向,指引船只準確航行。對于高校來說,可供參考的“繁星”復雜多樣,主要可總結為以下幾點:
首先,信息化部門可參考國家和上級主管部門發(fā)布的信息化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政策文件、要求意見等內容,比如近期國務院印發(fā)的《數字中國建設整體布局規(guī)劃》,此類政策文件一般會有廣泛的外延,每一所學校和每一位從業(yè)者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但重要的是理解之后要通過行動去貫徹、落實相關內容。
其次,可以關注高等教育行業(yè)中不同時期的信息化相關工作具體要求以及其他行業(yè)信息化工作亮點內容。比如,教育部每年都會發(fā)布當年的工作要點,里面的內容更為具體、明確、豐富,外延的空間較小,給信息化部門提供了非常清晰、穩(wěn)固的抓手。當下,一個普遍的共識是,在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中,高校和互聯網及其他行業(yè)的公司還存在較大差距,因此也需要關注、參考其他行業(yè)中的優(yōu)質成果,并適時進行校企合作,引進更前沿的技術,拓展更多樣的資源。
第三,要廣泛了解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現狀,學習其他高校信息化工作中的優(yōu)秀經驗。對于高校而言,信息化中所遇到的問題可能大致相同,因此,可以通過了解其他高校的過去成果與當下進展,確定自身所處的位置,明晰未來的發(fā)力點。其他學校是怎么做的?做到什么程度?是否能借鑒到自己的工作中?只有建立了一個清晰可見的參考系,工作才能更精準有效。
第四,要清楚學校整體及各業(yè)務領域的發(fā)展目標和學校信息化建設現狀。作為信息化人員,工作中難免要接觸到各個崗位、各種身份的人員,師生、校領導、業(yè)務部門、建設廠商等,不同人員都或多或少需要借助信息化才能滿足自身的訴求與需要,而信息化部門作為核心支撐部門,就要幫助所有人實現各自的目標與需求,因此,只有我們清楚別人需要什么,才能更好地知道自己應該給什么,工作行動與規(guī)劃才能有堅實的基礎。
第五,在對上述四點有了充足、全面的了解后,我們就可以思考制約學校信息化發(fā)展的關鍵問題,以及可能驅動信息化高質量發(fā)展的關鍵技術和重要支點。明確關鍵問題與關鍵技術后,我們就能形成可依托的、合適的解決方案和技術架構體系,同時,也有利于我們引導、提醒業(yè)務部門,推動他們同步配合我們的工作。
此外,在與第三方建設廠商合作開展建設時,也將我們梳理的現狀與其分享,讓他們了解我們的癥結與問題“要害”所在,想我們之所想,急我們之所急,并主動提供相關技術與人員,這樣不管是與哪家廠商合作,對方都可以與我們同頻共振,徹底清楚我們的問題,從而順暢開展后續(xù)工作。
當我們自己明晰了關鍵問題與技術,全方位、多層次地掌握學?,F狀,就能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開展有理有據、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分析,從而形成一些完整的邏輯充分的材料,這樣我們與學校各層級領導溝通時會更有說服力,爭取相關方的支持也會更加容易。
此外,我們在思考總結的過程中,通過嘗試不斷引入新的概念和思路也可有效推動信息化工作進行創(chuàng)新,比如說,在與各級領導、管理人員、業(yè)務部門、師生、建設廠商等信息化參與方的接觸過程中,我個人就產生了一些靈感,形成了一些鮮明、有力、形象的名詞,在我看來,這些生動、有趣的概念名詞一方面可以助力信息化從業(yè)者更好地認識自身工作,另一方面也能幫助參與信息化工作的相關方進一步提高對信息化的認識,有機會的話還可以以此來尋求、爭取更多的支持保障和資源投入。
如何破局?
開展信息化工作的不易埋藏在各個隱秘的角落。對于學校的信息化建設,不管是外包廠商還是各個部門,所有人都想齊心協力做好,但是有時候難免遇到困難,困難不是問題不能被解決,而是有時沒找到合適的方案與解決思路,問題就可能被擱置,甚至到最后不了了之。而一旦這樣的情況發(fā)生,對具體的工作人員來說是一個打擊,盡管有解決問題的意愿,但卻找不到解決方案,這會讓人有很強的挫敗感。
同時,隨著信息化工作外延的擴展和深入,加上各方對信息化工作的期待逐漸提升,在信息化人員配備有限、經費支持不足的情況下,信息化工作已經變成了一份苦差事。
所以從事信息化工作的人員,心里也難免有些苦澀。如果前一種不易是工作挑戰(zhàn)較大、目標難以到達的不易,那么現在的不易,就是經費不足,壓力增大的不易。
更重要的是,對信息化人員的獎勵與激勵也非常有限。在大眾認知里,信息化人員很難有“功”,因為信息化工作做得出色是應盡的責任,而履行責任是不需要獎勵或激勵的,但是出了問題,那絕對是工作的失職。
上述的不易和問題可能發(fā)生在任何一個信息化人員的身上,而人一旦成為“籠中困獸”,銳氣和進取心可能就會一點點消散,日常不再是思考如何提高自己,而是過一天日子敲一天鐘,被動應付工作。
因此,信息化人員面對的一個重要命題是:一旦在工作中陷入難為之地,那么該如何打破僵局、沖出困境、重新回到正確的軌道?
首先必然是堅持,堅持是破局的唯一途徑。作為信息化人員,如果遇到困難后不堅持想辦法解決,那么就容易從當局者變成旁觀者,雖然旁觀者依舊按部就班地工作,也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但時間可能花在了瑣碎的工作上,值得推進的重要事項卻被忽略了,這種投入的收益率會大大降低,對于信息化工作的正面影響也十分有限。
因而這種旁觀者心態(tài),既浪費了時間,對于信息化工作也幾乎毫無益處。若想不成為旁觀者,那么就要在面對困難時,不畏懼,迎難而上,堅持想辦法攻堅克難,把時間精力花在刀刃上,不推辭、不逃避,在困局中開辟出一條路。
其次,是想辦法讓信息化真正發(fā)揮價值,使價值讓大家能看得到、感受得到。這就需要在工作中主動思考,思考如何去創(chuàng)新,如何去更好地開展工作,去找方法、找路子,讓信息化不僅成為像水電氣那般大家離不開的日?;A,更成為讓大家交口稱贊的、產生顯著影響的稱手工具。我校提出的“幸福大工”,就是要通過信息化工作讓師生有幸福感和獲得感,當師生看到了信息化的亮點以及感受到了它真正的“威力”,信息化人會更有成就感,工作中所獲得的支持、經費也會更加充足。
在工作中傳承
數字經濟時代的信息化從業(yè)者需要:有危機感、有責任心、有進取心、有專業(yè)性、有溝通力,成為一個堅持去思考和創(chuàng)新的人。
為什么我始終強調思考和創(chuàng)新?為何它如此重要?除前文的種種原因之外,還因為只有在思考和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信息化的工作才可持續(xù),承前啟后的橋梁才能形成。
作為信息化人,我們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進,因此對于后來者,我們也應當主動去提供這個肩膀。因此,我們不能僅僅滿足于完成手頭工作,而應去思考如何將自己做的事傳遞或者傳承下去。
高校是人才培養(yǎng)的基地,而這種培養(yǎng)不僅局限于課堂,也應該顯現在高等教育各項工作中,信息化工作也不例外,與信息化工作相關的人,我們都應該去培養(yǎng)。首先對于信息化部門中的工作人員,應該指導或者推動他們去開展一些工作。其次對于外包廠商,應該幫助他們去了解學校信息化工作如何開展,同時督促他們在工作中去履行、實施,按照學校的整體戰(zhàn)略和具體要求行動。
總的來說,我們要通過自身工作,推動各業(yè)務部門、廠商、全校師生都參與到信息化工作中來,而他們能否參與就取決于我們的傳承、推進或引導。在傳承、推進過程中,如果我們沒有思考和創(chuàng)新,不知道如何去分享經驗與知識,別人就無法接收到相應的信息,也就很難有效、全面地去推動信息化工作,或者驅使全員參與信息化工作。因此,傳承是一個關鍵點,不是完成工作就萬事大吉,而是在工作中,通過信息化人的思考,去指導別人,讓別人學會怎樣更好地做好信息化這件事。
信息化中的挑戰(zhàn)
未來,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挑戰(zhàn)或難題大致有三個,包括:數據價值的深入挖掘,依托數據提升信息化工作的外部感知,以及信息化由建設為主、運維為輔轉變?yōu)榻ㄔO運營并舉的局面。
第一,利用好高校的數據資源,充分挖掘數據價值?!段磥砗喪贰返淖髡哂韧郀?赫拉利認為:“擁有大數據積累的外部環(huán)境將比我們自己更了解自己”,類比高校信息化工作,雖然經過長時間的建設推進,部門內部積累了很多的數據,但是我們并未很好地利用這些數據來認知自我、剖析自身,數據的價值還有待我們在未來進一步挖掘。
第二,要依托數據提升對信息化工作的外部感知,即通過數據了解哪些信息化成果實用、有用、常用,哪些又應當繼續(xù)改進。目前,學校中的很多應用系統(tǒng)都運行了很久,積攢了許多運行數據,但卻未去思考這些數據有什么用,它能發(fā)揮什么樣的價值。
之前,我們提出了一個根據學校用戶行為習慣進行智能應用推薦的功能,確保用戶接觸到的都是其切實所需的東西,而不是把一些可能無關的應用、流程全部展現給用戶,相當于利用數據去幫助用戶做第一次篩選,節(jié)省他們的時間,提升信息化工作的外部感知力。
第三,從信息化建設為主、運維為輔轉變?yōu)榻ㄔO運行并舉?,F在信息化持續(xù)建設、被動運維仍然是常態(tài),但這并不利于信息化總體的進步與推進。實際上,對于運維人員來說,也要將思考內化到自己工作中,尋找當下學校建設中的短板,并主動推廣提升方案。同時,運維人員也應該關注用戶數據,根據這些數據,考慮如何進一步擴大功能的有效利用,使其發(fā)揮更大的價值,依托數據分析由運維思維轉變?yōu)檫\營理念。
未來哪條道路才是高校信息化的理想之道?思索后,我嘗試用一句話做出總結——全面感知,系統(tǒng)思考,夯實技術,強化管理,確保安全,高效服務,聯動各方,營造環(huán)境,全員參與,共同提升。只有高校掌握了最核心的“道”,才能正確選用合適的“術”,由藝入道,再由道擇術,信息化之路也就在此過程中走向光明的未來。